近期,多家银行备战个人养老金账户系统测试,并在移动客户端上线专区先期宣传展示,只待“一声枪响”正式启动业务试点。
我国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意在将现有养老第三支柱从以产品制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向国际主流的个人账户制。就个人使用感受而言,最直观的变化就包括养老金融产品日常管理的便利性。以往个人购买养老投资属性的基金、保险、银行理财等金融产品往往来自不同渠道,即便在移动数字化大发展的当下,个人查看所投产品的收益情况,也要打开银证保不同金融机构的app,这种零敲碎打式的分散化产品投资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养老金融投资体验,更不利于养老体系的扩容发展。
从全球老龄化、少子化的发展历程看,公共养老体系难堪重负,可持续发展日益遭遇严峻挑战,引入个人账户便在过去近四十年里成为很多国家完善养老体系的不二选择。一个专属养老金账户,不仅仅是资金规模和产品类型的简单展示,其背后离不开政策制度保障和成熟金融市场护航。对我国来说,实现个人养老金制度顺畅运行,增强参保人的获得感,需要做好的“功课”还有很多。
在政策保障方面,尽管各类金融机构跃跃欲试,相中养老金管理的巨大市场潜力,但对养老金管理机构亦需要完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对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实施严格监管,强化管理机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风险共担机制,细化完善针对养老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提高第三支柱参与度,需完善税优激励细则,探索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向个人养老金账户“转账”功能,为参保人提供看得懂、弄得清的养老金融产品和账户服务等。
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开设属于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是通过牺牲一定规模的当下资金流动性,以期换取几十年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为避免金融机构出现道德风险,除了机构本身要完善内控合规制度外,监管政策和法律制度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顶层设计保障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
发达国家养老金投资体系日臻成熟,也是历经多轮金融市场巨震“洗礼”的磨练,但至今仍难言尽善尽美。于我国而言,在总结国外实践得失的同时,如何突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让参保人吃上“定心丸”,能够信任地将积蓄交付给机构进行长期投资,还需政府、机构等多方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