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产品,你会想到什么词?近年来,我国运动鞋、自行车、美妆等产品不仅在国内热销,也成了海外“爆款”,老百姓对“国潮”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
9月14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消费品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稳步提高。下面通过一组数据,一起看看十年来中国消费品工业有哪些新成就。
“国潮”兴起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3155亿美元
“近年来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具有完整产业链配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连续制定发布化纤发展指导意见,支持发展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纤维,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引导纤维及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前化纤在纺织材料占比达到85%以上,导电智能、生态抑菌、功能保温、速干凉感、绿色纤维等功能性纤维材料竞相面世推广,丰富了消费者对纺织品多样化功能性的选择。
曹学军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行业积极借助“一带一路”、rcep等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开拓多元化市场。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31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稳定在30%以上。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10亿美元,涉及化纤、纺纱织造、服装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强了与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产能合作,建立多元弹性供应链。
在品牌建设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开展纺织服装品牌跟踪培育工作,组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试点示范,支持各地和行业举办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增强品牌文化自信。目前,国内纺织服装消费中国内品牌占据主要地位,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快速提升,国内纺织服装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创新升级
中国家电服务全球20亿以上用户
家用电器产业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内消费市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家用电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7万亿元、利润总额1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4.5%;全行业实现出口超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产品畅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20亿以上家庭用户,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何亚琼指出,目前,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00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洗碗机、扫地机等新品类家电发展迅速,新型耐用消费品加快进入寻常百姓家。高效变频压缩机、圆珠笔头等关键部件取得突破,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性服装等创新产品日益增多。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履行家用电器行业管理职责,主要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优化升级。开展家电生产线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重点开发智能、绿色的家电产品,培育11个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家电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重点品类中开展品牌评价,一批知名家电品牌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建成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是加快稳链强链。开展家用电器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强链行动,编制重点家电品类产业链图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五是促进家电消费。引导家电企业积极参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配合组织开展“双品网购节”“网上年货节”等活动,促进家电升级消费。
持续壮大
中国食品工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增至9.1万亿元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8.1万亿元增长到9.1万亿元,一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中粮跻身全球五大粮商,食品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做大做强粮油、乳制品等优势产业,柳州螺蛳粉、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婴幼儿配方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超过99%。
张晓峰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稳定食品工业运行,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食品工业增长新动能。二是抓好食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进生活必需品供需衔接,强化龙头企业要素保障,确保民生食品稳定供应。三是夯实食品安全底线,加强食品工业质量检测、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建设,压实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动力强劲
中国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8%
医药工业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2021年,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4.1%;实现营业收入3.4万亿元,营业收入较2012年增长80.8%。
周健表示,在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平台”,动态掌握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生产供应和库存情况,加强预警分析,保障药品稳定供应。截至目前,监测已覆盖57种易短缺药品577家企业,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前六批338家中选企业250个品种,从生产端监测药品短缺或潜在短缺风险。
同时通过组织上下游企业成立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会同相关部门认定6个联合体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保障了100种小品种药的稳定生产供应。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原料药生产企业建立罕见病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罕见病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罕见病药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管理,推动罕见病药持续稳定生产。
此外,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对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进一步健全了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互补联动、运转高效的国家医药储备体系,完善了包括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在内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目前已有18个省份将短缺药品纳入储备目录,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功能,提升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周健指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持续提高医药工业制造水平。在医药工业领域开展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在“十四五”期间,总结推广50个以上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支持建设20家以上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制造技术融合,提升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推动企业实施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改造,实现医药工业绿色发展。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